
一、实践课程设计的思想、效果以及课程目标
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
根据教育部学时规定和我院教学实际,将总学时分为课堂讲授48学时、课程实践16学时,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;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,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具体项目;从学生实际出发,区别对待,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;从现有的实际条件出发,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范围,就地取材,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。
实践教学效果
通过多种实践活动,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。
1、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,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
“听、看、读、写、议”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模式,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,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,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。
2、既确保了全体学生的参与,又满足了优秀学生的特殊需求
组织全体学生进行“听、看、读、写、议”,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和 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的理解,并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;组织部分优秀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,学院组织专题暑期实践报告会,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,并进一步拓展了全体学生的视野。
3、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
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,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了国情民情,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,提高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,增强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二、实践课程内容
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与任务,我们在课堂教学基础上,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、思维发展特点,通过实践教学,如社会调查、录像观看、专题讲座、主题讨论、爱国主义教育和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,加强课程教学实效性。
1.暑期社会实践(8学时)
由任课教师拟定若干实践选题,在放假前向学生进行布置,并提出具体要求;学期开学,学院召开专门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会。
开展社会实践,应做好以下工作:
第一,确定实践的主题、内容、方向。实践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、典型性、可操作性。
第二,写实践提纲阶段。学生带着问题实践,写出实践提纲。
第三,确定实践的形式及方法。在实践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,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。
第四,撰写实践报告。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的实践报告,组织讨论或交流报告会。
第五,社会实践、报告的总结阶段。教师对社会实践进行总结、分析、评价,以深化学生对调研取得结果、问题的认识。
2.录像观看(4学时)
录像教学具有直观、多侧面、立体表现力强等优点,而且选材灵活,能有效地解决这门课程知识容量大、内容宏博、方位宽广、学科跨度大的矛盾,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。
录像内容:如《建国大业》、《建党伟业》、《复兴之路》、《感动中国》、《总理答记者问》、《小康社会》、《生死抉择》、《郎咸平谈中国经济》、《资本市场》、《华西之路》、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》、《龙永图谈WTO》等。
3.课堂讨论(4学时)
开展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“听、看、读、写、议”活动。听,即听老师讲课;看,即观看视频录像资料;读,即读教材、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;写,即写以心得体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;议,即讨论。
三、实践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
课程组织形式:
1、社会实践
2、观看视频材料
3、课堂讨论
教师指导方法:
1、对学生进行分组
2、布置题目和内容。
3、指定实践课程负责人,对学生加以方向性指导。
4、检查实践报告,并加以总结。
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© 2011 大连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